欢迎来到天津市武清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团队协作 知行合一 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研究

2012/8/13 11:00:07   点击:

2012年1月,国家中职示范校第二批学校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被列入其中。2012年11月,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下,学校积极更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针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统一的高技能劳动者”等内容,动态调整了学校骨干专业的发展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学校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作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首要举措明确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上这些新形式,均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抓手,大力改革教学模式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数控专业为了适应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职业能力等综合要素,自2013年9月,开始大力推行以“知行合一”为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期间,为了解决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难题,创新构建“团队教学”模式,基本做法是将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通过该模式的实施,既实现了一体化课程“知行合一”的理念,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教师的双师能力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提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即在原有“团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企业兼职教师纳入进来,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生产”型团队,并且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并创新“团队教学”模式
  为了在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知行合一”,数控专业在实施“团队教学”的开始,对师资的专业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由于该理念侧重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要求所构建的“团队”要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该理念强调“做中教、做中学”,所以要求“团队”要有较好的班级管理与课堂组织能力;第三,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如多媒体、网络的使用等,所以“团队”要有一定的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在最初选择团队教师时创设了如下组队原则:
  1.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
  具有三年以上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的教师搭档动手能力较强的实习教师;
  2.管理与教学互为支撑
  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且班级管理能力较突出的班主任老师搭档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好的实习教师;
  3.骨干与新人共同提高
  生产经验较丰富,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搭档;
  4.经验与创新携手共进
  生产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搭档;
  5.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
  随着国际化办学定位的提出,数控专业近年来又增加了大量与企业发展前沿相一致的先进设备。例如,在数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中,数控设备在我国华中系统、日本FANUC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德国SIMENS、HEIDENHAIN等国际通用系统,同时增加了五轴加工中心、3D打印、三坐标测量机等国际先进水平设备,这为学校数控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保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新增的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应用于教学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将“团队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在“团8队”当中又增加了企业兼职教师和部分实践能力较好的学生,形成了全新的“团队教学”模式,从而将新设备、新技能与新工艺迅速推广开来。
  (二)建立了与课程配套的校内实训环境
  数控专业对接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需求,以“团队教学”和课程改革为抓手,逐步增加国际通用型数控设备,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水平。目前实训基地的环境与设施设备能够很好的实现日常教育教学、大赛训练、生产加工、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在硬件投入方面,注重了“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即体现出“有层次、多品牌、成体系、建高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及发展转型需要。如图1所示:

  图1   多品牌设备

  图2   多层次设备

  图3    成体系设备

  图4    建高端设备
  (三)在团队教学中引入了企业实际产品
  依靠校内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学校数控专业积极与安卡尔有限责任公司、飞旋科技研发公司、西安航空航天公司军工企业等开展产品开发、加工生产等合作任务,近5年里为企业开展生产加工项目达70多个,且产品加工内容由普通工业领域提升至航空航天领域。较好的做到了专业对接产业、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图5-图8为团队教学中引入的生产性零件。

  图5 空客产品


图6 日本鼓风机叶轮
  另外,如图7所示,该零件为师生承接的真空分子泵转子项目,其精度等级达到IT6级,加工工艺复杂。以前企业需要进口,价格昂贵。经过我校数控专业团队教师的研究后,强大的“团队”技术力量攻破了难关,在校内就可完成加工,从而使企业摆脱了依赖进口产品的状况,极大地节约了生产的成本。

  图7 真空分子泵转子零件
  (四)引入了国际标准开阔师生视野
  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接触到的零件种类日益增多。同时,所遇到的加工图纸也出现了不同标准,
  例如国标与美国标准,其中采用美国标准的图纸上所有技术要求均为英文,且某些标注与国家标准完成不同。在这种需求下,团队教师又将专业英语和美国标准融入了教学,开阔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如图8所示,为师生共同加工的美国标准的零件。

  图8 保护器头(美标)
  (五)开发了职业培训包规范培训与鉴定过程
  2012年,数控专业团队教师参与天津市职业培训包的开发项目,承接了铣工、磨工培训包的开发工作,于2013年12月完成了所有文本的开发工作,并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组织试行。开发内容包括铣工、磨工各5个级别的《指南包》、《标准包》与《资源包》。该成果能够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可成为职业培训的纲领性文件;(2)可为培训教师从事职业培训工作的技术性文件;(3)可为学员搭建即时学习训练的平台;(4)可为鉴定考核提供服务;(5)为培训机构建设提供服务。

  图9  铣工“标准包”


图10  铣工“资源包”

  图11  铣工“指南包”
  (六)提高了师生实践能力水平
  通过“团队教学”模式的实施,借助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生产性课题,学校较好的实现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同时在兼职教师的高度参与下,专业教师以最直接、便捷的方式参与了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等工作,从而促使师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团队教学”创新点
  (一)转变理念,打破原有职能分区
  在传统的职能分工上,理论老师与实习老师是完全区分开的,教学时各自完成任务,缺乏相互交流。教师在提高个人业务能力时,受自己工作需求的局限,要么偏重学理论,要么偏重钻研技能,而这种职能的区别已经在教师们的观念上根深蒂固。所以这也是实施一体化课程阻力的主要来源。为此,学校数控专业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开展了研讨会与座谈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从而打破原有职能分区,为推行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责任与分工方面,强调“团队”教师的相互辅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具体来说,当课堂需要进行知识讲解时,要以理论老师为主导,实习老师要辅助其做好学生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学习授课方式、方法与技巧等;在实践环节,课堂又转换为以实习老师为主导,理论老师要帮助其进行巡视,维持课堂纪律与学习秩序,同时也要关注技能老师的操作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等。经过这样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促使所有专业教师具备“双师”能力。
  (二)机制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深度改革
  “团队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师资的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并且,随着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实训基地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前来合作。所承接的加工订单种类不断丰富,零件精度等级不断突破,由此为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在建设现代化专业的过程中,学校将兼职教师和生产性零件同时请进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设备高效动起来;另一方面结合产品订单,兼职教师将最实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团队教师和学生骨干,改革了课程内容,从而使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辐射到更多的师生。
  (三)便捷高效,搭建起师资成长的平台
  通过“团队”教师的优势互补与互相学习,师资的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提高。专业教师在该模式的历练下,逐步成为了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训,且能服务企业的“三栖”教师。
  (四)细化国家职业标准,为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依据
  由团队教师所开发的“职业培训包”具有完备的功能,除了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试行外,也应用到天津市技能鉴定十九所的技能鉴定当中,下一步还将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其主要创新点为:
  (1)内容丰富。铣工、磨工职业培训包开发成果涵盖了与铣工、磨工培训密切相关的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场地设置标准以及模块化课程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模拟试题、培训视频、课件等多项内容,可供培训机构和学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使用。
  (2)内容实用。所开发的模块化培训体系,可以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让学员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培训模块的自由选择。便于学员自身情况进行选课,提高学习效率。
  (3)方法创新。在设计铣工模块化课程的过程中,更改了以往按照工艺准备与工件加工这种理论与技能二者分开的授课方式,而是按照工作内容进行模块课程的设置,同时配合多个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实训任务,有助于培训效率的提升。
  三、“团队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一)促进学校骨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
  “团队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能力得到了互补,满足了以“知行合一”为理念的一体化课程对于师资能力的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较好的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三融合”,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教学效果。自2014以来,截至2017年底,数控专业学生在市级以上的技能大赛中,共获奖27人次,教师共获奖16人次。
  该模式在数控专业试行以后,效果显著。2014年9月,学校又将该模式推广到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两个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可靠依据。尤其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该模式的启发下,将企业请进了校园,成立订单班,共同开展教学,最终将成绩合格的学生直接送入国际企业,实现了稳定就业。
  (二)团队教师带领学生练就绝活,亮相天视
  在进行生产加工之余,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团队教师组建技能社团,带领学生“挑战不可能”。包括操纵台钻在鸡蛋上打孔、控制加工中心在气球上写出镂空的汉字、车削易拉罐等。每一项“挑战不可能”均展示了团队教师深厚的技术功底,并于2017年5月13日亮相天津电视台《12点报道》。

  图12  挑战不可能之“鸡蛋上刻字”
  (三)“团队教学”成绩突出,成为亮点
  通过五年来的强化实施,“团队教学”模式不仅带动了本专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能够宣传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2016年3月,我校接待来自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38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培训主要围绕数控技术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训练。我校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派出了优秀的团队教师开展培训教学。此次培训班的顺利开展,体现了其他兄弟院校对我校数控教学实力的认可,显示了我校在数控教学领域优势地位。
  2016年5月,我校接待泰国吉拉达王宫学校的泰国留学生来我校开展体验式学习,通过展示实训教学生产的工件、产品,参观五轴加工数控机床制作的镂空足球、大力神杯以及校企合作产品真空分子泵等。泰国留学生一行对我校以及天津市数控专业的发展发出了由衷赞叹。通过这次校际帮扶工作,我校的专业对口帮扶由国内延伸到国际,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图13  泰国留学生学习零件加工工艺

  图14 泰国留学生加工的足球模型
  (四)职业培训包发挥作用,服务技能考核与鉴定
  培训包文本开发完成后,学校积极开展了实验性培训,其中铣工培训包完成初级工7个班次,中级工8个班次,高级工3个班次的培训,培训总数414人。开展铣工初级工技能鉴定1次,中级工技能鉴定1次,鉴定总数共56人。
  总之,学校数控专业的“团队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共赢,探索了一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有效路径,并为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保障,对全国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